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《金钗诗魂:悬壁崖下的仙草传奇》(上卷)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沈砚之望着风雨中的石斛,忽然悟了“不与凡花争沃土”的深意。凡花争的是沃土、是春色、是蜂蝶的追捧;而石斛要的,是石缝、是清露、是与崖壁相守的孤寂。它的“仙俦”(仙人般的伴侣),不是富贵,是坚韧;不是喧嚣,是沉静。

他回到茅屋,提笔续完了诗的颈联:“不与凡花争沃土,偏从险处觅仙俦。”写罢,他觉得胸中有股气在涌——这哪里是写草,是写天下所有身处逆境却不肯低头的人。

王二婶后来也想通了,在百花园边的石墙上,砌了个小花坛,从老秦那讨了几株石斛幼苗,仿崖壁的环境种上。“不跟牡丹比艳了,”她笑着说,“就跟这草学学,啥时候都能开花。”

第四回 回春力救垂危客,诗成初咏万古情

初夏,一队逃难的人路过守崖村,其中有个老妇人,高烧不退,咳得撕心裂肺,眼看就不行了。随行的人哭着说:“她是我娘,一辈子没享过福,就想多活几天……”

村里的郎中不在,沈砚之急得团团转,老秦却一拍大腿:“有了!”他爬上悬壁崖,从“崖主”旁采了五节三年生的石斛,又挖了些麦冬、川贝,一起放进陶罐,用石泉眼的水煮。

药汤煮得浓浓的,呈琥珀色,老秦用小勺,一点点喂给老妇人。奇迹发生了:傍晚喂的药,夜里老妇人的烧就退了些;第二天再喂,竟能坐起来喝半碗粥;第三天,她已能下地走动,拉着老秦的手说:“老哥,你这药是仙药啊!”

“不是我药好,是崖上的草有回春力,”老秦指着悬壁崖,“它在石缝里熬了那么多年,啥苦没受过?熬出来的劲儿,能救命。”

沈砚之看着这一幕,想起自己写的四句诗,又想起石斛的药用——《神农本草经》说它“补五脏虚劳”,《本草纲目》赞它“滋阴圣品”,原来“回春力”不是虚言,是实实在在的药效。他回到茅屋,提笔续完了全诗:

峭壁悬崖寄此身,灵根独抱石泉幽。

金钗倒挂凝霜露,玉叶斜簪缀素秋。

不与凡花争沃土,偏从险处觅仙俦。

千年自有回春力,入药成诗万古讴。

诗成,他反复吟诵,只觉每一句都透着石斛的魂:首联写其“境”,颔联描其“形”,颈联赞其“性”,尾联颂其“用”。境、形、性、用,缺一不可,才是这株草的全貌。

他把诗抄了好几份,一份贴在老秦的屋墙上,一份送给村里的教书先生,一份揣在怀里。教书先生读罢,叹道:“沈先生这首诗,把石斛写活了!以后咱守崖村,不仅有仙草,还有仙诗了。”

消息很快传开,邻近的文人听说了,纷纷来守崖村,就为看一眼悬壁崖的石斛,读一读沈砚之的《七律·咏石斛》。有人想高价买诗稿,沈砚之却摇头:“这诗不是我的,是石斛的。它长在崖上,诗就该刻在崖上,让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见。”

不久后,村民们真的请石匠,把这首诗刻在了悬壁崖底的石碑上。碑旁,老秦栽了几株石斛幼苗,他说:“诗在,草在,守崖村的根就在。”

沈砚之在守崖村住了三年,直到风波平息才离开。临走前,他最后一次登上悬壁崖,看夕阳照在石斛上,金钗般的茎节泛着光,像在与他道别。他对着崖壁深深一揖:“多谢仙草赠诗,沈某此生,不忘‘险处觅仙俦’的教诲。”

崖间的风穿过石斛,发出“沙沙”的响,像是在说“一路保重”。

第五回 诗碑引客传佳话,崖上仙草渐扬名

沈砚之走后,悬壁崖的诗碑成了“网红地”。来的人多了,守崖村的后生们学着老秦的样子,给客人讲石斛的故事:讲老秦的“三不采”,讲“崖主”的百年寿数,讲沈先生如何得诗,讲老如何如何被救。

有位画舫老板,听了故事,竟请人照着悬壁崖的石斛,在画舫的栏杆上雕了“金钗倒挂”的图案,又把《七律·咏石斛》刻在舱壁上,招徕游客,生意竟格外好。游客们在画舫上听着诗,看着雕,都说:“真想去悬壁崖,亲眼见见这仙草。”

苏州的药商也来了,想跟老秦订石斛。老秦却说:“要多少,我给你采,但得按规矩——采三留七,不能伤根。”药商答应了,回去后,将石斛制成“金钗膏”,包装上印着悬壁崖的画和沈砚之的诗,卖得极贵,却供不应求,都说“这是诗里长出来的药,有灵性”。

连宫里的太医,都听说了悬壁崖的石斛。有次太后患“消渴症”,久治不愈,太医特意派人来守崖村,求老秦采些“崖主”的石斛。老秦选了最壮的几节,用锦盒装好,附了张纸条,写着“每日三钱,配麦冬煎服,忌辛辣”。据说太后服了月余,病就好了,还赏了老秦一匹绸缎。

村里人都说,这是石斛沾了诗的光,才这么有福气。老秦却不这么想,他摸着诗碑旁的石斛幼苗说:“是诗沾了草的光。草有风骨,诗才有底气;草能救命,诗才能传得远。”

那年秋天,沈砚之托人捎来一封信,信中说他已回到苏州,将《七律·咏石斛》收录进自己的诗集,还说“每当读起此诗,便想起悬壁崖的石泉、金钗,想起老丈的坚守,此生之幸,莫过于此”。

老秦把信读给村里的孩子们听,孩子们似懂非懂,却指着崖上的石斛说:“爷爷,草在长,诗也会长大吗?”

老秦笑着点头:“会的。草越长越茂,诗就会越传越远。”

悬壁崖的风,依旧吹着;石泉眼的水,依旧滴着;石斛的茎,依旧一节节往上长;诗碑上的字,在风雨中渐渐有了岁月的痕迹。这株崖上的草,这首石上的诗,就这样在守崖村的日常里,在南来北往的传说中,慢慢活成了比故事更长久的存在——它们是自然的馈赠与人文的结晶,是坚韧与诗意的共生,是“千年自有回春力”的初章,也是“入药成诗万古讴”的序章。

(上卷终,下卷待续)

注:上卷紧扣《七律·咏石斛》的诗句与赏析,以“悬壁崖”为背景,通过药农老秦的守护、文人沈砚之的题诗、村民的互动,展开“灵根独抱”“金钗倒挂”“不与凡花争”“回春力”等核心意象。融入药农的“三不采”、石斛治病的实例、诗碑的流传等情节,既展现石斛的自然特性与药用价值,又凸显其“坚韧、高洁”的人文精神,呼应诗中“意象凝练”“托物言志”“用典自然”的特点。为下卷“万古讴”的文化传播与深远影响铺垫,构建“草—诗—人”相互成就的叙事脉络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穿书种田: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

青枫l

剑走偏锋的大明

郁雨竹

在恋综当老六?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

肉包打狗

影视:从我的体育老师开始

暴风后的大海

抗战:我有个军火库

唐风汉月

离婚后,闺蜜的首长大哥逼我改嫁

叶梨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