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草治寒疫》下卷
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《神草治寒疫》下卷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“不如试试炙过的麻黄?”他取来麻黄段,倒入蜂蜜拌匀,放在陶锅里用文火翻炒,直到蜂蜜完全渗入麻黄,茎秆呈深黄色,散发出甜香。这便是后世“蜜炙麻黄”的由来。
他用蜜炙麻黄配杏仁、贝母、麦冬,煎煮后药汤带着蜜香,辛辣大减。老丈喝下,不仅咳嗽减轻,喉咙也润了许多,连服五日,竟能安然入睡。“蜜炙能缓麻黄之辛燥,”神农氏在兽皮卷上批注,“使其辛温变为辛甘温,既能散寒,又能润肺,治风寒犯肺之燥咳最宜。”
他又教族人根据病症选用麻黄:风寒表实证用生麻黄,取其峻烈;风寒表虚或咳喘兼燥者用蜜炙麻黄,取其温润;若需利水消肿,则生用与白术同煎。“药无定法,”他强调,“如四时轮转,春用其芽,夏用其叶,秋用其茎,冬用其根,皆随天地之气与人体之病而变。”
第八卷·薪火传遗珠永耀
神农氏垂暮之年,将弟子们召至姜水之畔的药庐。案上整齐摆放着麻黄(生品、蜜炙品)、麻黄根,旁边是写满批注的兽皮卷,上面详细记载着麻黄的性味(辛、微苦,温)、归经(肺、膀胱经)、功效(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),以及配伍禁忌。
“麻黄者,”他声音已有些沙哑,却字字清晰,“乃天地赠予生民破寒之利器,然其性烈,用之如驭猛虎,需知其长,亦知其短。”他指着兽皮卷,“我之所记,不过是尝草所得,后世医者当观其脉证,灵活变通,不可拘泥。”
他让灵枢将麻黄的记载誊抄至总集——那便是后世《神农本草经》的雏形,书中“主中风伤寒头痛,温疟,发表出汗,去邪热气”的记述,正是源于他无数次的实践。
数百年后,陈仓部落的后人在讲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时,渐渐演绎出“神农误服麻黄,汗出如雨方知其效”的传说。虽非史实,却藏着百姓对医药始祖的敬仰,以及对麻黄“性烈如火”的直观认知。更有医者从“麻黄发汗、麻黄根止汗”中悟出“一物两极”之道,将其融入阴阳学说,称“麻黄茎散阳,根收阴,恰合天地阴阳互根之理”。
至东汉,张仲景着《伤寒杂病论》,创麻黄汤、麻杏石甘汤、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名方,将麻黄的应用推向巅峰,皆源于神农氏当年的探索。而民间“蜜炙麻黄缓其性”的炮制法,也一代代流传下来,成为中药炮制的经典范例。
结语
麻黄,这株生于沙碛的青茎草木,因神农氏的发现而载入医典,又因民间的演绎而融入神话。它是“实践先于文献”的见证——从口传的发汗功效,到《神农本草经》的文字记载,再到后世医家的不断拓展,恰如麻黄的根须,深深扎在华夏大地的实践土壤中。它的故事,是中医药“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”的缩影,更是天人合一、阴阳平衡的生动诠释。
赞诗
沙碛青茎藏烈阳,神农亲尝汗如浆。
能开鬼门驱寒疫,可利水道消肿殃。
根敛茎散阴阳备,生炙功殊缓急彰。
莫道草木无情性,一草一药一华章。
尾章
姜水依旧东流,太白山的麻黄每年秋分仍会被药农采收。他们或许不知神农氏的具体模样,却熟记“生麻黄发汗,蜜炙麻黄止咳,麻黄根止汗”的古训。这便是中医药的传承:它不在冰冷的文字里,而在药农的锄头下,在医者的指尖上,在病患的痊愈笑脸上。麻黄如一颗遗珠,被岁月打磨得愈发璀璨,照亮了华夏民族与疾病抗争的漫漫长路,也映照着“实践出真知”的永恒真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