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芎芳记:东厅药圃悟天和》下卷
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《芎芳记:东厅药圃悟天和》下卷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韩琦离京那日,百姓自发聚集在街头,手里捧着自家种的川芎,目送他的车驾远去。车帘掀开,韩琦望着街边的芎苗,忽然想起自己写下的“蘼芜嘉种列群芳,御湿前推药品良”,这诗句里的深意,此刻在他心中愈发清晰——所谓“嘉种”,不仅是草木,更是顺应天道的智慧;所谓“药品良”,不仅是药效,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。
数年后,中书东厅的药圃依旧繁茂,新任职的官员常会在此驻足,听苏老汉的儿子讲韩琦种芎的故事,讲川芎如何御湿,讲“天人合一”的道理。相州的川芎田已扩展到数百亩,成为当地的名产,药农们在田边立了块石碑,刻着韩琦的诗句,提醒后人:草木有灵,天地有常,顺应者昌。
而韩琦在永兴军任上,仍时常寄信询问东厅与相州的川芎长势,信中总会提及:“治政如种芎,勿求速成,勿违天时,待其根深叶茂,自然功成。”这话语,随着川芎的芬芳,流传在汴京的朝堂、相州的田野,成为后世为官者的镜鉴。
第十一回:岁月流转芎依旧,天和之理藏田间
嘉佑三年的秋天,汴京中书东厅的药圃里,一株老川芎的根被小心翼翼地挖起——这是韩琦当年种下的第一株川芎的后代,根系盘虬,断面的菊花心层层叠叠,像一幅浓缩的岁月图。新任参知政事曾公亮蹲在圃边,听苏老汉的儿子讲述这株川芎的故事,不禁感叹:“韩公当年种芎,原是在种‘治世之理’啊!”
此时的相州,川芎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,药农们不仅种芎,还学会了炮制:酒炒川芎能增强活血之力,姜制川芎能增强散寒之功,盐制川芎能引药入肾。这些法子,都是从韩琦的家书中衍生而来,经药农们的实践不断完善,比医书上的记载更贴合乡土。
有个游历四方的医者路过相州,见当地百姓很少有湿病,好奇询问,药农们便指着川芎田说:“这草是韩相公送来的‘天药’,跟着它的性子走,就不得湿病。”医者取了些川芎回去,与医书对照,发现其药性与记载丝毫不差,只是多了份“土生土长”的沉实,忍不住在《本草图经》的空白处批注:“相州芎,得天地湿土之气,御湿之力尤胜,盖因种植得法,顺天应时故也。”
这年冬天,汴京降下罕见的大雪,东厅的药圃被厚厚的积雪覆盖。曾公亮让人在川芎的根际培上土,盖上稻草,说:“韩公曾言,‘冬藏者,为春生也’,这草木的轮回,便是天地的教诲。”雪化后,川芎的根在土里积蓄力量,等待着又一个春天的萌发。
而远在相州的韩三郎,已是满头白发,他把川芎种植的诀窍写成《芎谱》,传给子孙,谱中写道:“种芎如做人,要扎根实,要随天时,要懂退让。根扎得深,才不怕风雨;随天时,才能长得壮;懂退让,才与万物和谐。”这朴素的话语,道尽了“天人合一”的真谛。
第十二回:嘉种列芳传千古,天和之道贯古今
元丰元年的暮春,汴京举行盛大的籍田礼,皇帝亲耕的田里,特意移栽了几株川芎,寓意“顺应天时,五谷丰登,百病不生”。礼官诵读的祝文里,引用了韩琦的诗句:“蘼芜嘉种列群芳,御湿前推药品良”,将这株草木的价值,提升到了“助国安民”的高度。
此时的东厅药圃,已成为汴京的一处胜景,文人墨客常来此赏芎、题诗,感慨其蕴含的“天和”之道。有位年轻的举子在此写下:“东厅一芎草,胜过万卷书。顺天者昌达,逆天者必殊。”这诗句很快传遍京城,成为士人之间的箴言。
相州的川芎田,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扩展,连周边的州县都跟着种植,形成了“百里芎田”的奇观。每到清明,药农们会举行“芎神祭”,祭祀天地,感谢川芎的庇佑,仪式上诵读的祭文,正是韩琦当年的家书节选:“草木有灵,顺天而生,人能顺其性,则风雨不侵,寒暑不犯,此乃天人相和之至境。”
韩琦的《中书东厅十咏》被收录进《宋文鉴》,其中“蘼芜嘉种列群芳,御湿前推药品良”一句,成为后世文人研读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重要素材。学者们注解道:“韩公以芎为喻,阐明人与自然、治国与治药的相通之理,其核心在于‘和’——与天地和,与万物和,与民心和。”
许多年后,当人们翻开《宋史·韩琦传》,读到他“为政宽猛得中,所至有政绩”时,总会想起中书东厅的那畦川芎,想起相州田野里连绵的绿,想起那句“御湿前推药品良”——这株看似平凡的草木,早已超越了药用的范畴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“顺天应人”“天人合一”理念的鲜活象征。
赞诗
东厅芎草自葱茏,顺应天时列众芳。
御湿功高称上药,济民德厚比甘棠。
一株悟得天和道,百里传成治世方。
莫道草木非良辅,千秋犹带汴京香。
结语
韩琦与川芎的故事,如同一株生长在时光里的芎草,根扎在宋代的土壤,枝叶却伸向了永恒。从中书东厅的药圃到相州的阡陌,从个人的感悟到治国的理念,川芎这株“嘉种”,始终承载着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——它告诉我们,人与自然本无隔阂,草木的生长是天地秩序的显现,人的行为当顺应这秩序;治国与治药同理,需顺天、因地、因人,方能达到“和”的境界。
“蘼芜嘉种列群芳,御湿前推药品良”,这不仅是对川芎药用价值的赞美,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、一种治理智慧的概括。它提醒后世:在与自然相处时,当存敬畏之心;在治理世间时,当怀顺应之念。而那些流传下来的种植法、炮制术,那些融入乡土的实践经验,正是“天人合一”理念最生动的注脚。
尾章
如今,汴京的中书东厅早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埃里,但川芎的种植仍在延续。在相州(今河南安阳)的田野里,在蜀地的山坡上,在江南的水畔,每年春天,总会有新的芎苗破土而出,带着清辛的香,诉说着那个关于顺应、平衡、和谐的古老故事。
人们或许不再记得韩琦的诗句,但当他们用川芎驱散湿邪、调养身体时,当他们根据季节调整种植、顺应天时劳作时,其实都在践行着“天人合一”的真谛。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——它不只是写在书上的文字,更是长在土里的草木,融在生活里的智慧,在时光的流转中,生生不息,代代相传。
而那缕从宋代飘来的芎香,至今仍在人间萦绕,像一声温柔的提醒:与天地相和,与万物共生,这是古老的智慧,也是未来的方向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