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《猪苓汤辞:伤寒案与五行章》下卷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清沅道:“猪苓汤与五苓散都能利水,但猪苓汤偏于清热滋阴,治‘水热互结,阴虚有热’之淋;五苓散偏于通阳化气,治‘水湿内停,阳气不化’之淋。就像洛水,猪苓汤治的是‘水热湍急’,五苓散治的是‘水寒凝滞’,病机不同,用药也不同。”

秦越补充:“柯琴说‘猪苓汤是利水之清剂,五苓散是利水之温剂’,一语中的。清沅姑娘用猪苓汤合增液汤、当归散,正是根据‘热’‘虚’的不同调整,体现了‘辨证施治’的精髓。”

有个老医者问:“我曾用猪苓汤治一水肿病人,反而越治越肿,这是为何?”清沅道:“请问那病人是不是畏寒肢冷,大便溏薄?”老医者点头。清沅道:“那是‘阳虚水肿’,猪苓汤性寒,用之则雪上加霜。需用真武汤温阳利水,才对证。这就是《伤寒论》说的‘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’,不能见水肿就用猪苓汤。”

讨论到深夜,众人意犹未尽。秦越对清沅道:“姑娘的《猪苓汤辨证录》已初具规模,不如我帮你整理成册,刊刻发行,让更多医者受益?”清沅喜出望外:“多谢秦先生!我还想加入猪苓汤的炮制法、配伍歌诀,让初学者也能看懂。”

接下来的日子,清沅和秦越一起修订医案。清沅写下“猪苓汤配伍歌”:“猪苓汤用猪茯苓,泽泻滑石阿胶并,水热互结小不利,滋阴利水此方灵。”秦越则补写了“猪苓汤禁忌歌”:“汗多胃燥忌猪苓,阳虚寒凝莫轻用,辨证施治记心间,方能应手病自平。”

他们还加入了药材图谱,详细绘制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滑石、阿胶的形态,标注采收时节、炮制方法。比如猪苓,图旁注:“立冬后采于枫根下,去皮切片,阴干,忌火烘、铁器。”阿胶注:“东阿产者良,蛤粉炒珠用,止血更效。”

书成之日,洛水村的百姓都来祝贺。周先生虽仍卧病,却精神矍铄,他翻开书页,见女儿的字迹清秀有力,医案详实,批注精妙,老泪纵横:“沅儿,你把《伤寒论》的智慧,融入了洛水的烟火气,这才是最好的传承啊。”

清沅捧着《猪苓汤辨证录》,望着洛水悠悠东去,仿佛看到仲景先师在云端微笑。她知道,这本书承载的不仅是药方,更是无数医者的经验,是五行生克的哲理,是对生命的敬畏。而猪苓汤,这味诞生于《伤寒论》的方剂,会像洛水一样,流淌不息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者与患者。

第九回 岁月流转方不朽 医道传承泽后人

十年后,洛水村的润安堂已远近闻名,清沅成了百姓口中的“周先生”,阿竹也能独当一面。《猪苓汤辨证录》传遍中原,不少医者按书中方法治病,屡获奇效。有个叫李时珍的后生,特意来洛水村拜访清沅,讨教猪苓汤的用法。

清沅带着他去看洛水,指着河水道:“猪苓汤的妙处,就像这洛水,能方能圆,能急能缓。治急症如洪水破堤,需重用猪苓、滑石;治慢病如细水长流,需轻用利水药,多加阿胶、生地。”李时珍点头:“晚辈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写猪苓‘开腠理,治淋肿脚气’,读了先生的书,才知其配伍之妙。”

这年冬天,洛阳城暴发“水肿疫”,患者全身浮肿,按之如泥,小便不利,畏寒肢冷。清沅应邀去诊治,见患者舌淡苔白,脉象沉迟,道:“这是‘阳虚水泛’,需用猪苓汤合真武汤,猪苓汤利水,真武汤温阳,一温一利,阳复水消。”

她在方中重用附子、生姜温阳,轻用猪苓、泽泻利水,加白术、茯苓健脾:“脾主运化,肾主水,脾肾阳虚则水湿泛滥,既需温脾肾之阳,如给河道加暖气,化冰为水;又需利水道,如疏通沟渠,引水入海。”

洛阳知府按此方施治,疫情很快得到控制。百姓们为清沅立了块“仁心济世”的匾额,挂在润安堂门口。清沅却将匾额取下,道:“功劳不在我,在《伤寒论》,在猪苓汤,在天地造化的药材。”

又过了二十年,清沅已两鬓斑白,仍坚持坐堂诊病。她将润安堂交给阿竹的儿子,自己则闭门整理医案,写出《猪苓汤发微》,进一步阐释猪苓汤与五行、五运六气的关系,书中说:“猪苓汤者,非一方也,乃天地人相合之道。猪苓得水之精,阿胶得火之华,茯苓得金之秀,泽泻得土之厚,滑石得木之灵,五行相生,故能治万病之水。”

临终前,清沅望着窗外的洛水,对弟子们说:“记住,医道不是死记硬背的药方,是活的智慧,是看天、看地、看人的本事。猪苓汤就像一把钥匙,能打开水病的门,但钥匙怎么用,得看门是什么样的。”

弟子们遵其遗愿,将《猪苓汤辨证录》《猪苓汤发微》与《伤寒论》合刊,取名《仲景猪苓汤传承集》。书的最后一页,印着清沅手绘的洛水图,图上题着她的诗:“洛水汤汤流古今,猪苓一味见仁心。伤寒智慧传千古,辨证施治是真金。”

结语

猪苓汤的故事,从建安年间的张仲景,到洛水村的清沅,跨越千年,仍在继续。它藏在《伤寒论》的竹简里,在柯琴的注解中,在清沅的医案里,在每一个用它治病救人的医者手中。它不仅是一剂方剂,更是一座桥梁,连接着古今,连接着医理与人心,连接着五行生克的天地之道。就像洛水永远流淌,猪苓汤的智慧也永远流传,因为它承载的,是对生命的珍视,是对自然的敬畏,是医者代代相传的仁心与匠心。

赞诗

伤寒一部载奇方,猪苓汤成利水章。

阿胶护阴防伤正,滑石通淋清热长。

合入增液滋燥渴,配归散治产后殃。

千年流转仁心在,泽被苍生岁月长。

尾章

许多年后,有个年轻医者在古籍中读到清沅的医案,按图索骥来到洛水村。润安堂仍在,药柜里的猪苓、阿胶依旧散发着淡淡的药香。老掌柜给他看那本泛黄的《仲景猪苓汤传承集》,指着清沅的批注:“医道如洛水,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。”

年轻医者走出润安堂,洛水正悠悠流淌,两岸的杨柳青青,像极了清沅当年描述的模样。他忽然明白,猪苓汤的真正传承,不在书本,而在每一次望闻问切中,在对“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”的精准判断里,在“利水不伤阴”的医者仁心里。这传承,就像洛水的浪花,一朵接一朵,永远向前,生生不息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穿书种田: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

青枫l

剑走偏锋的大明

郁雨竹

在恋综当老六?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

肉包打狗

影视:从我的体育老师开始

暴风后的大海

抗战:我有个军火库

唐风汉月

离婚后,闺蜜的首长大哥逼我改嫁

叶梨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