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野猪拱珍:猪苓济世传》上卷
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《野猪拱珍:猪苓济世传》上卷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老郎中想了想,指着黑疙瘩的形状,又看了看阿强:\"是野猪拱出来的,形状像猪粪,又能利水,不如就叫'猪苓'吧?\"
\"猪苓......\"阿强念叨着,觉得这名字挺顺口。
老郎中把猪苓切成薄片,放在阳光下看:\"这药得炮制,洗净、晾干、切片,才能入药。而且不能单用,得配点别的,比如茯苓健脾,泽泻清热,效果才更好。\"他又想起什么,\"对了,你爹咋样了?\"
阿强这才想起爹,心里一紧,转身就往家跑。刚到门口,就见娘站在院里,对着太阳笑,眼睛里闪着光:\"阿强,你爹......你爹也尿了!刚尿的,还能说话了!\"
阿强冲进屋里,爹果然醒着,虽然还肿,但眼神清亮了些,见他进来,咧开嘴笑了笑:\"好小子......没给你爹丢人......\"
阳光从窗棂照进来,落在爹的脸上,也落在桌上的猪苓上。那黑褐色的疙瘩,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,像块被岁月打磨过的玉,藏着秦岭的灵气,也藏着清溪村的新生。
三、药传四乡 猪苓扬名
清溪村的烟囱,在猪苓的药香里,一根根重新冒起了烟。
阿强成了村里的英雄。每天天不亮,他家门口就排起了长队,有本村的,有邻村的,甚至有从百里外县城来的,都捧着陶罐,求他给点猪苓。阿强请了几个身强力壮的村民帮忙,在老槐树下支起几口大铁锅,整天煮猪苓汤,谁来都能喝上一碗,分文不取。
老郎中则成了他的\"军师\"。老头把自己的药铺腾出来,教大家怎么炮制猪苓:\"先用清水泡三天,把泥洗干净,再放在阴凉处晾干,不能暴晒,晒了就失了水性;切片要薄,像纸一样,才能熬出药性。\"他还根据病人的症状,调配不同的方子:\"年轻人火力壮,猪苓配滑石,清热利水;老年人阳气弱,猪苓配桂枝,温阳化气;妇女产后水肿,猪苓配当归,活血利水。\"
王寡妇家的娃,喝了五天猪苓汤,肿全消了,又能在溪边摸鱼了,见了阿强就喊\"阿强叔\",声音脆得像银铃。阿强的爹也能下床走路了,虽然还得拄着拐杖,但每天都要去槐树下坐会儿,看着大家喝药汤,笑得合不拢嘴。
消息传到县城,县太爷派了个师爷来考察。师爷是个读书人,戴着方巾,背着药箱,一来就摆架子:\"大胆刁民,竟敢用不明之物治病,不怕草菅人命吗?\"
阿强没理他,只是把师爷领到张婶家。张婶的男人虽然没了,但她的儿子喝猪苓汤好了,正帮着阿强煮药。\"大人您看,这是用猪苓治好的第三个孩子。\"阿强又带他去看李叔的坟,\"这是没来得及喝药的。\"
师爷看着那些消肿的病人,又看了看坟头的新土,脸色变了变,没再说硬话,只是拿起块猪苓,翻来覆去地看:\"这东西真有那么神?\"
老郎中在一旁说:\"大人有所不知,此药名猪苓,甘淡渗湿,专通水道,是治水肿的良药。野猪尚且知其效,何况人乎?\"他把炮制好的猪苓片递给师爷,\"大人可带回县衙,让御医辨认。\"
师爷拿着猪苓片,半信半疑地走了。没过三天,县衙就派人送来块牌匾,写着\"济世利民\"四个大字,还赏了二十两银子,让阿强多采些猪苓,救济周边的村子。
阿强用这银子雇了几个村民,跟着他去黑风口采猪苓。他定了规矩:只采大的,留着小的;只采露在外面的,不挖深根;每次采完,都要在土里埋些腐烂的树叶,给猪苓当肥料。\"这是山神的东西,得敬着。\"他对村民说,\"采多了,山神会收回去的。\"
村民们都信他的话,跟着他小心翼翼地采,谁也不敢贪心。采回来的猪苓,一部分留给本村,一部分送给邻村,剩下的由老郎中标价卖给药商,换些粮食和布匹,分给村里的贫困户。
有个药商想垄断猪苓,出高价让阿强只给他供货,还说要把猪苓卖到京城,赚大钱。阿强一口回绝了:\"这药是治病人的,不是让你发财的。谁需要,就给谁,不分贵贱。\"
药商骂他傻,摇摇头走了。老郎中却夸他:\"傻得好。药者,仁心也。要是沾了铜臭味,药效就变了。\"
这天,阿强又带着人去黑风口采猪苓。刚走到上次见野猪的地方,就听见\"哼哼\"的叫声。抬头一看,那头黑野猪正站在一块岩石上,看着他们,嘴里叼着块猪苓,像是在打招呼。
阿强对着野猪拱了拱手:\"多谢山神赐药。\"
野猪放下猪苓,转身往密林里跑去,跑几步就回头看一眼,像是在说:去吧,好好用。
阿强捡起那块猪苓,比普通的要大些,外皮油亮,断面白得像雪。他知道,这是野猪特意留给他们的。他把猪苓小心地包好,心里忽然明白,这猪苓不是他找到的,是秦岭的馈赠,是野猪的指引,更是清溪村人不该绝的命。
回到村里,他把这块大猪苓交给老郎中:\"先生,这是山神赐的,您看咋用?\"
老郎中捧着猪苓,对着太阳看了半天,说:\"这是'苓王',得留给最需要的人。\"他想起什么,\"县城西头有个老员外,得了臌胀病,肚子大得像孕妇,花了上千两银子都没治好,不如送给他试试。\"
阿强点点头:\"中。\"
他背着苓王,往县城走去。路上的风带着药香,吹得他心里暖暖的。他想起爹说的话,秦岭里的草木都是药,只要心诚,总能找到。现在他信了,不光信草木是药,更信人心是药——善良的心,能让死药变活,能让绝望变希望。
走到县城门口时,他回头望了望清溪村的方向。那里的炊烟,在蓝天白云下,像一条连接天地的线,线上串着猪苓的药香,也串着无数个被拯救的生命。
四、医理初探 七情配伍
老员外的臌胀病,是被猪苓王的药汤浇透的。
三剂药下去,肚子消了一半;五剂药下去,能扶着拐杖走路;七剂药喝完,居然能坐在院子里喝茶了。老员外摸着瘪下去的肚子,对阿强说:\"你这药,比京城来的御医还管用。老夫无以为报,就把这药圃送给你吧。\"
药圃在县城东头,种着上百种草药,有阿强认识的蒲公英、车前草,也有他不认识的当归、黄芪。老郎中听说了,拄着拐杖来药圃看了半天,捋着胡子说:\"阿强,这是天意啊。有了这药圃,咱就能研究猪苓的配伍了。\"
配伍?阿强不懂。
老郎中捡起一片猪苓,又捡起一片茯苓:\"你看,猪苓利水,茯苓健脾,脾能运化水湿,二者配伍,就是'相须',能增强疗效。\"他又捡起片泽泻,\"泽泻清热,猪苓渗湿,一热一凉,一清一渗,这是'相使',泽泻能助猪苓之力。\"
阿强听得入迷,蹲在地上,看着那些形状各异的草药,忽然觉得它们像一群士兵,各有各的本事,合在一起,才能打胜仗。
老郎中开始系统地研究猪苓。他发现,猪苓虽然利水,但单独使用,对寒湿引起的水肿效果不佳,得加些生姜、附子等温阳的药;对湿热引起的黄疸,又得加些茵陈、栀子等清热的药;对老年人的虚肿,还得加些人参、白术等补气的药。
\"这就叫'七情'。\"老郎中在纸上写下\"相须、相使、相畏、相杀、相恶、相反、单行\"十四个字,\"猪苓单行能利水,但配伍得宜,才能应对百病。就像你打猎,光有弓箭不行,还得有陷阱、有猎狗,才能满载而归。\"
阿强把这些话记在心里。他跟着老郎中在药圃里劳作,学着辨认草药,学着炮制,学着配伍。他发现猪苓的生长很特别,总在蜜环菌旁边,离了这菌,就长不肥。\"这就像猪苓和咱人一样,离了伴,啥也干不成。\"他对老郎中说。
老郎中笑了:\"说得好。万物都有依赖,猪苓靠蜜环菌,人靠五谷杂粮,药靠配伍,这就是'天人合一'的理。\"
这天,药圃里来了个穿白大褂的洋人,蓝眼睛,高鼻子,拿着个放大镜,对着猪苓看了半天,嘴里叽里呱啦说些听不懂的话。翻译解释说,洋人是来考察药材的,想把猪苓带回他们国家。
阿强皱起眉头:\"这是秦岭的东西,带不走。\"
洋人听不懂,只是竖起大拇指,又掏出块金子,递给阿强。
阿强把金子推回去:\"这药是治病的,不是卖的。谁病了,都能采,都能用,不分中外。\"
洋人摇摇头,带着放大镜走了。老郎中说:\"他们不懂,这猪苓的魂,在秦岭的土里,在清溪村的水里,在咱的心里,带得走疙瘩,带不走魂。\"
入秋的时候,清溪村办了场药会。周边十里八乡的郎中都来了,带来各自的药材,交流治病的经验。阿强把猪苓的采挖、炮制、配伍方法写在木板上,立在药会中央,谁都能看,谁都能学。
老郎中在会上讲《神农本草经》:\"猪苓,味甘,平。主痃疟,利水道。\"他又补充,\"今人用之治水肿、黄疸、淋证,皆因其利水渗湿之性。然其性偏凉,阴虚者慎用,此乃用药之戒。\"
阿强坐在台下,听着老郎中的话,看着周围忙碌的人们,心里忽然亮堂了。他想起那头黑野猪,想起梦里的秦岭,想起爹说的草木都是药。原来,猪苓治好的不只是水肿,还有人心——让绝望的人看到希望,让自私的人学会分享,让不懂医的人敬畏生命。
药会结束时,老郎中把那本翻破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交给阿强:\"孩子,这书给你。猪苓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\"
阿强接过书,封面已经泛黄,但里面的字迹依旧清晰。他想起黑风口的野猪,想起药圃里的蜜环菌,想起清溪村重新冒起的炊烟,忽然明白,猪苓的名字,会像秦岭的风,吹遍四野,吹进每一个需要它的角落。
而他,阿强,不过是个传话的人,把野猪的智慧,把草木的慈悲,传给更多的人。
夕阳落在药圃的猪苓苗上,苗尖上的露珠闪着光,像颗颗珍珠,串起了过去的苦难,也串起了未来的希望。
上卷终
猪苓的名字,随着清溪村的药香,传遍了秦岭南北。阿强的药圃里,猪苓和茯苓、泽泻、白术一起生长,像一群和睦的邻里。老郎中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上,多了几行批注,写着猪苓的新用法,字迹歪歪扭扭,是阿强的手笔。
可阿强知道,关于猪苓的故事,还有很多没解开的谜:为什么只有黑风口的猪苓最有效?蜜环菌和猪苓到底是什么关系?不同季节的猪苓,药性是不是也不同?
他常常在夜里梦见那头黑野猪,梦见它领着自己往秦岭更深的地方走,那里的猪苓长得比碗还大,旁边长着些他从没见过的草药,散发着奇异的香气。
老郎中说:\"那是猪苓在叫你呢。叫你去懂它,去传它,去让更多人知道,草木有情,医者仁心。\"
阿强握紧了手里的弓箭,也握紧了那本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他知道,下卷的故事,在秦岭的深处,在猪苓的根须里,在等待着他去挖掘,去书写,去传承。而那故事里,一定有更多关于自然的智慧,关于生命的敬畏,关于人与草木相依为命的真谛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