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《苓心熊照》下卷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他用今年的猪苓配伍麦冬、玉竹,制成滋阴润燥的药方,治好了不少因秋燥引发的咳嗽、便秘。可山民们还是盼着下雨,有人甚至提议:\"要不咱们多献些猪苓给山神,求它老人家降雨吧?\"陈墨摇摇头:\"山神不是龙王,它管不了降雨。但它让我们懂得,顺应自然,方能生生不息。\"

就在这时,黑熊山神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。它连续几天都在大黑沟里刨土,把那些长得瘦小的猪苓一个个刨出来,堆在鹰嘴岩上。山民们吓坏了,以为山神要发怒,陈墨却看出了端倪——那些被刨出来的猪苓,都长在蜜环菌稀疏的地方,而黑熊刨过的土坑里,都留下了一些带着蜜环菌的腐木。

\"我明白了!\"陈墨恍然大悟,\"猪苓靠蜜环菌生长,天旱则蜜环菌活性降低,这些猪苓就算留在土里也长不好。山神把它们刨出来,是让我们取之,而把蜜环菌的菌丝留在土里,等来年雨水充足了,就能长出更多的猪苓。这才是'秋收冬藏'的真意——不是一味地索取,也不是盲目地保存,而是按需取舍,为来年留有余地。\"

他带着徒弟们把鹰嘴岩上的猪苓小心收好,一半用来制药救济百姓,一半切成薄片埋回土里,又在上面盖了层腐叶。刚做完这一切,天空就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,紧接着,久违的雨水便倾盆而下。山民们欢呼雀跃,都说这是陈墨的诚心感动了上天,只有陈墨知道,这雨不是求来的,是自然的轮回,就像猪苓的生长收藏,自有定数。

八、苓心传承 熊照千古

又是一个春天,陈墨已经年过花甲。他把徒弟们叫到鹰嘴岩前,指着那只换了无数次的老藤袋说:\"我要下山了。这大黑沟的猪苓,你们要好好照看,记住'三不挖':未成熟的不挖,蜜环菌少的不挖,留给山神的第一兜绝不私藏。\"

徒弟们不解:\"师父,您走了,谁来给我们讲药理啊?\"陈墨笑了,指了指身边的黑熊山神——这些年,它已经成了陈墨的老伙计,时常跟在他身边,看他采药制药。\"山神会教你们的。\"他说,\"你们看这猪苓,生于阴湿却能利水,是因为它懂'阴阳平衡';与蜜环菌共生,是因为它知'相生相济';顺应四季变化而生长收藏,是因为它循'自然之道'。这些,比我讲的医书有用多了。\"

他从怀里掏出那半本残破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上面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批注,有猪苓的生长习性,有配伍的心得体会,还有不少他救治病人的病案。\"这本医书,你们留着。\"他说,\"但要记住,医书是死的,自然是活的。书上写的'猪苓利水渗湿',不如你们亲手挖到的猪苓来得真切;书上说的'天人合一',不如你们看着山神刨土来得实在。\"

临走前,陈墨最后看了一眼大黑沟。云雾从拔仙台的雪顶溜下来,沿着沟谷打了个滚,沾了满身的草木气。他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,背着药篓走进这片沟谷,怀着对猪苓的好奇,对山神的敬畏。他忽然明白,那黑熊山神要的不是猪苓,是人心底的敬畏;那\"先得者为献\"的规矩,不是束缚,是传承——传承对自然的感恩,对生命的尊重,对医道的坚守。

黑熊山神送了他一程又一程,直到沟口。陈墨回头挥挥手,看见黑熊用爪子在地上划了个圈,圈里是一颗猪苓的形状,旁边是一个人的影子。他知道,这是山神在告诉他:人与猪苓,人与山神,人与自然,本就是一个圆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生生不息。

下山后,陈墨把自己在太白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,取名《苓心录》,详细记载了猪苓的生长规律、配伍方法和治病病案。只是书里没有提黑熊山神,只在最后写道:\"药者,天地之精也;医者,天地之心也。取药当怀敬畏,用药当存仁心,如此,方能不负天地,不负苍生。\"

结语

太白山的云,依旧会走路。大黑沟的猪苓,依旧在腐土中生长收藏。鹰嘴岩上的老藤袋,换了一茬又一茬,始终装着采药人献上的第一兜猪苓。那头黑熊山神,偶尔还会出现在云雾里,琥珀色的眼睛望着沟谷,像是在守护着什么,又像是在等待着什么。

陈墨的《苓心录》没有流传下来,就像太白山的许多传说,只在山民的口耳间流传。但大黑沟的猪苓,却一年比一年长得好,治好了无数湿热缠身的病人。山民们都说,那是因为陈墨把\"苓心\"留在了沟里,与黑熊山神的\"熊照\"相映,成了太白山永远的守护。

赞诗

太白云深藏黑沟,猪苓默默蕴灵秀。

黑熊不语知天意,一献初心万古流。

利水还需顺水性,行医更要体天休。

阴阳五运皆真意,化作春风满药篓。

尾章

光绪年间的《眉县志》里,在\"物产\"篇有这样一段记载:\"太白山大黑沟产猪苓,质优,能利水。采者必以先得者献于鹰嘴岩,否则失之。相传有陈姓医者,居此数十年,悟苓之性,活人无数,后不知所踪。\"

而在当地的《太白山采药歌谣》里,有一句唱了几百年:\"猪苓黑,猪苓白,先献山神再装袋。熊眼看,云花开,天人合一福自来。\"

这些零碎的记载和歌谣,就像大黑沟的腐叶,层层堆积,慢慢发酵,最终滋养出一个关于敬畏与传承的故事。故事里的猪苓,早已不只是一味药材,而是天人对话的媒介;故事里的黑熊,也不只是一尊山神,而是自然法则的化身。

或许,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——它不在厚厚的医书里,而在山间的草木中,在人与自然的相视一笑里,在\"实践先于文献\"的代代相传里。就像太白山的猪苓,静默无言,却把\"苓心熊照\"的故事,讲了一年又一年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穿书种田: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

青枫l

剑走偏锋的大明

郁雨竹

在恋综当老六?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

肉包打狗

影视:从我的体育老师开始

暴风后的大海

抗战:我有个军火库

唐风汉月

离婚后,闺蜜的首长大哥逼我改嫁

叶梨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