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斛的使用和炮制,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
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石斛的使用和炮制,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石斛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,其使用与炮制的历史演变贯穿中医药发展全过程,从早期的药用记载到现代规范化研究,经历了功效认知深化、炮制工艺优化、临床应用拓展的渐进式发展。以下从历史脉络展开具体梳理:
一、药用起源与早期记载(秦汉至魏晋南北朝)
- 基源与初效认知:石斛的药用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(成书于汉代),被列为“上品”,记载其“主伤中,除痹,下气,补五脏虚劳羸瘦,强阴,久服厚肠胃”。此时尚未明确区分品种,仅以“石斛”统称兰科石斛属植物的茎,强调其“补虚强阴”的核心功效,用于体虚劳损、痹证等。
- 炮制雏形:这一时期炮制以“净制”为主,《名医别录》(魏晋)提到“去根头,酒渍”,初步形成“去除杂质、酒浸增强药效”的简单加工思路,推测酒制目的是助其“下气”“通痹”,增强药物通透性。
二、功效拓展与炮制规范(隋唐至宋元)
- 功效细化:唐代《新修本草》首次描述石斛的形态特征(“茎如竹节,生石上”),并补充“主益精,补内绝不足,平胃气,长肌肉,逐皮肤邪热痱气”,将其功效从“补五脏”细化为“益精、平胃气”,开始与“滋阴”“养胃”关联。宋代《本草图经》进一步记载其“治胃中虚热”,为后世“滋阴清热”功效奠定基础。
- 炮制方法发展: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明确“石斛:去芦,剉碎用”,规范了“去芦头(非药用部位)、切制”的净制工艺,强调药材纯净度对药效的影响。此时尚未出现复杂炮制辅料,以生用为主,注重“生者清润,熟者温补”的初步认知(虽未明确炮制,但隐含生熟功效差异的思考)。
三、滋阴理论成熟与炮制分化(明清时期)
- 功效定位深化:明清时期,滋阴学派兴起,石斛的“滋阴生津”功效被推向核心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总结其“强阴益精,厚肠胃,补内绝不足,平胃气,长肌肉,逐皮肤邪热痱气,脚膝疼冷痹弱,定志除惊,轻身延年”,首次将其与“消渴”(类似糖尿病)关联,记载“治男子腰脚软弱,健阳,逐皮肌风痹,骨中久冷,补肾益力”。清代《本草思辨录》进一步明确其“为胃家真阴药”,强调“能于胃中滋阴生津,而不碍脾之运化”,确立了其“滋阴养胃、清热生津”的经典定位,成为治疗热病伤津、阴虚火旺证的核心药材。
- 炮制工艺分化与道地性凸显:
- 普通石斛:沿用“去根、切制、晒干”的净制工艺,部分地区采用“酒蒸”“蜜炙”以增强补力,如《炮炙大法》记载“酒浸蒸用,或蜜水拌蒸”,认为酒制可“引药入血分,增强滋阴活血之力”。
- 名贵品种的特殊炮制:随着铁皮石斛、霍山石斛等道地品种的发现,形成了“枫斗”炮制工艺——将新鲜茎扭曲成螺旋状,经炭火烘烤后定型,既便于储存,又能保留更多黏液质(有效成分)。清代《本草从新》特别记载霍山石斛“形短只寸许,色黄如金,咀之黏腻”,强调其“滋阴力胜”,枫斗炮制成为区分优质石斛的标志,延续至今。
四、品种规范化与炮制现代化(近现代至当代)
- 品种厘清与药典规范:民国时期,石斛品种混乱问题凸显(涉及兰科10余属植物)。1963年《中国药典》首次收载石斛,明确基源为兰科石斛属多种植物(如金钗石斛、铁皮石斛、霍山石斛等);2005年版药典新增铁皮石斛单列标准,强调其“滋阴清热、益胃生津”的独特功效,区分于普通石斛。道地性研究证实,霍山石斛、铁皮石斛的石斛多糖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,奠定其“滋阴首选”的地位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