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灵草赋:石斛的灵性之韵》(下卷)
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《灵草赋:石斛的灵性之韵》(下卷)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第五回 乱世灵草藏生机,道骨文心共护持
清末民初,战火与变革席卷华夏,灵秀山也未能幸免。清虚观的丹炉被流兵砸毁,听松阁的藏书被炮火引燃,唯有飞升台的石斛,在悬崖石缝中依旧静默生长,成了乱世中的一抹生机。
彼时的清虚观主,是玄谷子的第七代传人玄真,他带着残存的《清虚丹经》和几株石斛幼苗,躲进了更深的山洞。洞壁潮湿,他便用青石垒起小台,将幼苗栽在上面,每日诵经时,必以指尖蘸洞顶的滴泉浇灌。他说:“道家讲‘柔弱胜刚强’,这石斛在石缝里能活,我们也能。”
听松阁的后人周明远,是位西医,他将《灵草赋》缝进贴身的衣襟,带着药箱奔波于战火纷飞的乡野。遇缺药时,他便按先祖的记载,采石斛配伍救治伤员——用石斛茎煮水,给高烧脱水的士兵补液;用石斛粉调凡士林,给烧伤的百姓敷伤。他发现,这株“君子草”不仅能慰藉心灵,更能实实在在地救命。
一日,周明远在救治一队伤员时,偶遇了躲避战乱的玄真。两人在残破的山神庙里,就着月光,重新谈起石斛的“灵性”。
玄真说:“乱世之中,灵气不散,只是藏得更深了。你看这草,炮火炸不动它的根,便是明证。”
周明远点头:“我现在信了‘灵性’,不是指成仙,是指它在绝境中求生的智慧,能给人力量。”
他们约定,待战乱平息,要重建清虚观和听松阁,让石斛的故事继续流传。玄真将最后一株石斛幼苗交给周明远:“你带着它,像带火种。”周明远则将一支用石斛茎雕刻的钢笔送给玄真:“笔能记史,也能传法。”
第六回 丹经重见天日,灵草再入医典
新中国成立后,周明远成了县医院的院长,他将玄真托付的石斛幼苗种在医院的药圃里,又四处寻访,找回了被战火损毁的《清虚丹经》残卷。玄真则在政府的支持下,重建了清虚观,丹炉虽未再炼丹,却成了展示道家医药文化的场所。
1959年,国家组织编撰《中药志》,专家们来到灵秀山,听闻石斛的传说,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。他们发现,石斛含有丰富的生物碱、多糖等成分,确实具有滋阴养胃、清热生津的功效,与道家“滋阴炼气”、文人“清润风骨”的描述不谋而合。
周明远带着专家登上飞升台,指着崖壁上的石斛说:“它的‘灵性’,其实是生命力的体现——在贫瘠中扎根,在风雨中积蓄能量,这种适应环境的智慧,本身就是一种‘灵’。”玄真则献上《清虚丹经》中关于石斛种植的记载,与专家们共同研究人工培育技术:“道家讲‘道法自然’,人工种植也要仿自然之境,才能保留它的药性。”
《中药志》最终收录了石斛,称其“为常用名贵中药,具有益胃生津、滋阴清热之效,其生长环境独特,蕴含坚韧生命力,是中医药文化与自然智慧的结晶”。这段评价,既肯定了其药用价值,也间接认可了它承载的文化意涵。
第七回 人工栽培续灵脉,古今智慧融新篇
改革开放后,灵秀山的石斛人工种植技术日益成熟。当地农民在专家的指导下,仿野生环境搭建种植架——用青石作基,腐木为壤,引山泉滴灌,让石斛既能脱离悬崖的险境,又不失自然灵性。
玄真的后人玄青,成了“道家种植法”的传承人。他坚持“顺应节气”:春分播种,让种子吸“少阳之气”;夏至遮阴,防“烈日伤津”;秋分施肥(以腐熟的松针为主),助“胶质凝聚”;冬至断水,让其“蛰伏养精”。按此法种植的石斛,胶质饱满,药效接近野生,被称为“道韵石斛”。
周明远的孙女周瑾,是植物学家,她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方法结合,培育出“文心石斛”——茎节更分明,花姿更雅致,既保留药用价值,又适合观赏。她在种植基地旁建了“石斛文化馆”,陈列着《灵草赋》的复刻本、《清虚丹经》的残卷、不同年代的石斛标本,甚至还有玄真与周明远交换的信物(石斛钢笔与雕刻)。
“道韵”与“文心”两种石斛,成了灵秀山的名片。每到花开时节,游客纷至沓来,玄青会讲解道家“天地灵气”的哲学,周瑾则讲述文人“君子风骨”的典故,两人常笑着说:“玄谷子与周砚若见今日,定会说‘灵性与风骨,本就该共生’。”
第八回 灵性新解照古今,灵草芬芳满人间
进入21世纪,石斛的文化寓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。
在养生领域,它的“清润”被解读为“慢生活”的象征——都市人饮石斛茶,不仅为滋补,更为在快节奏中寻一份“石上静”;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