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韩江仙草记:韩愈贬潮救命缘》 下卷
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《韩江仙草记:韩愈贬潮救命缘》 下卷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转眼八个月过去,宪宗的赦免诏书到了。离开潮州那天,百姓们扶老携幼来送行,乌篷船上堆满了晒干的石斛、腌好的橄榄。陈药农捧着一个锦盒,里面是三株五年生的铁皮石斛,茎粗如指,紫晕如霞:“大人路上带着,北方干燥,这草能润着您。”
韩愈接过,忽然对陈药农说:“我给这草起个名吧,叫‘韩江石斛’,如何?”陈药农连连点头:“好!让后人都知道,是您把它从悬崖请进了寻常百姓家。”
船开时,韩愈站在船头,望着越来越远的石壁,想起女儿下葬时,韩江的水也是这样呜咽。他从袖中取出那支未绣完的莲蓬香囊,轻轻放入江里:“挐儿,爹没能救你,但救了好多和你一样的孩子……”香囊漂远了,仿佛化作崖上的石斛花,在风中轻轻摇晃。
第八回 洛阳着文忆瘴江,千年仙草续前缘
韩愈回到洛阳后,官复原职,却总在文中忆起潮州。他写《潮州刺史谢上表》,说“潮之州,大海在其南,瘴江恶溪,鳄鱼食民……”字里行间,却藏着对那株仙草的感激。晚年时,他视力渐衰,常让子弟读《神农本草经》里关于石斛的记载,说:“岭南的石斛,比洛阳的参茸更合我意。”
而潮州的铁皮石斛,因韩愈的推广,渐渐成了岭南名药。南宋周去非在《岭外代答》中记:“韩江有石斛,茎紫如钗,能解瘴毒,相传为韩退之所传,民多植之。”明代《本草纲目》引潮州民间验方:“铁皮石斛配青蒿,治瘴疟如神,源于唐韩愈贬潮时。”
陈药农的后人,世代以种石斛为业,药铺的招牌上总写着“韩公传方”。清代《潮州府志》的“物产篇”里,铁皮石斛被列为“贡品”,注曰:“自唐韩愈后,种植渐广,为岭南上药。”
如今,潮州凤凰山脉的悬崖上,铁皮石斛仍在晨露中生长。当地药农采摘时,会对着石壁说:“韩大人,今年的草长得旺着呢。”而在韩愈的故里河南孟州,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株仿真的铁皮石斛,旁边刻着那句诗:“知汝远来应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边”——只是谁也没想到,当年的绝笔,竟因一株仙草,变成了生生不息的传奇。
结语
韩愈与韩江石斛的缘分,是一场苦难中的救赎。从个人的生死一线,到一方百姓的生息安康,这株仙草的故事,始终缠绕着一个文人的愧疚与担当。它告诉我们:草木本无意,却能因人的善意而成为“救命符”;命运本无常,却能因不屈的意志而开出“希望花”。所谓“天人合一”,不过是在绝境中,人与草木相互成全——它借他的手走出悬崖,他借它的心完成救赎,共同在韩江的涛声里,留下一段跨越千年的温暖记忆。
赞诗
贬潮孤臣遇瘴危,
悬崖仙草挽残晖。
青茎紫晕凝仙露,
苦口回甘救客机。
八旬仁心兴教化,
千年药脉润心扉。
韩江依旧东流去,
犹带石斛清苦微。
尾章
在潮州“韩江仙草园”里,至今保存着一块清代的石碑,刻着《韩公石斛种法》,字迹虽已模糊,却仍能辨认出“春采茎,夏采叶,秋采花,冬藏根”的字样。每当药农们依古法采摘、炮制,总会想起那个在瘴江边流泪的文人——他或许没能留住自己的女儿,却用一株草,让无数岭南的孩子,得以在韩江的晨雾里,平安长大。而那株曾救过他性命的铁皮石斛,早已超越了“药材”的意义,成为潮州人心中“坚韧与希望”的象征,在韩江两岸,生生不息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