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彭祖济世记:金钗石斛溯源》上卷
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《彭祖济世记:金钗石斛溯源》上卷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《彭祖济世记:金钗石斛溯源》
楔子
上古之时,天地玄黄,人神杂糅。彭祖篯铿,历尧舜夏商,寿八百岁,深谙吐纳导引之术,尤通草木疗疾之理。其足迹遍九州,尝百草,识药性,旨在传“天人相济”之道于后世。一日,彭祖驾青牛,沿淮水西行,至楚地“黄龙观大峡谷”——此处峰峦如剑,涧水如丝,悬崖之上云雾缭绕,隐有异香浮动,彭祖知此乃灵秀之地,必有仙草潜藏。
上卷:黄龙观里逢危厄,仙翁采药济童稚
第一回 谷中瘴气酿疟疾,金钗垂危盼生机
黄龙观大峡谷,两岸峭壁如削,谷底涧水蜿蜒,因常年云雾不散,湿热郁积,滋生“瘴气”。当地山民依山而居,聚成“石屋村”,世代以采药、渔猎为生。这年孟夏,“土运太过”(五运之一),又逢“太阴湿土”司天(六气之一),连绵阴雨四十日,涧水泛浊,瘴气弥漫,石屋村竟爆发“疟疾”:患者初时恶寒战栗,继之高热如焚,一日一发,或三日一发,日久则骨瘦如柴,神昏谵语。
村东头猎户金大柱之女,年方七岁,名唤“金钗”,因随父入山采药,不慎被瘴气所侵,染病已半月。此时的金钗,躺在茅舍的竹榻上,面色青黄如败叶,嘴唇干裂出血,高热时浑身滚烫,寒战时牙关打颤,蜷缩如虾,已三日未进米水。金大柱夫妇守在榻前,泪落如雨,村中老药婆已摇头叹曰:“这是‘瘴疟’,邪入骨髓,老夫药石罔效,听天由命吧。”
恰在此时,彭祖驾青牛至村口,见村中炊烟稀疏,不闻鸡鸣犬吠,唯闻断续咳嗽声,知必有疫病。遂牵牛入村,至金大柱家,见金钗气息奄奄,伸手抚其额头,滚烫如火;再按其腕脉,浮数而虚(邪热内盛,正气已虚之象)。彭祖眉头微蹙,对金大柱曰:“此非寻常风寒,乃‘湿热疟邪’作祟,耗伤津液,灼伤阴分。需寻一味能‘清热透邪、滋阴生津’之药,方能救此女。”
金大柱跪地磕头:“仙翁若能救小女,我金家愿世代为奴!”彭祖扶起他,目光投向窗外的悬崖:“天地有好生之德,百草皆有灵性,此处峭壁云雾缭绕,必生克制瘴疟之草。带我去寻。”
第二回 悬崖寻得灵异草,五行相生藏真机
金大柱引彭祖至村后“望霞崖”,此崖高百丈,石缝中长满苔藓,云雾如纱幔般飘荡。彭祖驻足观崖,喃喃自语:“疟邪属‘火毒’,兼‘湿邪’,需‘水’性之草以克火,‘金’性之质以燥湿,‘土’性之味以健脾,方能合‘五行相生相克’之理。”
他攀崖而上,手指轻抚石缝中的草木:或过于阴寒(如黄连),恐伤脾胃;或过于温燥(如生姜),恐助火邪。行至崖中段,忽见一草附石而生,茎呈青黄之色,节如竹节,两两相对,状如女子头上的金钗;叶呈长披针形,翠绿带紫晕;顶生花苞,含苞待放,似藏露珠。其根盘结石上,吸云雾之精;其茎直立,承日光之华——正是“阴中含阳,湿中藏燥”之象。
彭祖指尖轻掐其茎,觉黏滑如脂,断面呈青白色,泌出的汁液甘润带微苦;嗅之,有清冽香气,直透鼻窍,令人心神一清。他心中一动:“此草生于阴阳交泰之处(崖为阴,日为阳;雾为阴,风为阳),茎节如钗,得‘金’之坚;汁液甘润,得‘水’之润;色青带紫,得‘木’之荣;花苞含黄,得‘土’之厚;隐有温热之气,得‘火’之温。五行具足,必是对症之药!”
遂小心采下三茎,对跟上来的金大柱曰:“此草性凉(四气),味甘、微苦(五味),入肺、胃、肾经(归经)。甘能补阴,苦能清热,凉能透邪,恰合你女‘热邪伤阴’之证。”金大柱见其茎节如钗,与女儿之名暗合,心中已生敬畏。
第三回 初煎仙草退寒热,七情配伍显奇功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