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神农遗珠·刺儿神草记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楔子:混沌开天阙,百草藏玄机

天地初分,鸿蒙未散,先民逐水草而居,食野果,啖生肉,常为疾疫所困。时有神农氏,人身牛首,天生圣德,见众生疾苦,心甚悯之。他仰观天象,俯察地理,见日月运行、四季轮转皆有定数,草木枯荣、禽兽生息莫不顺从天道,遂悟“天人合一”之理——人乃天地造化之灵,身中阴阳二气,当与万物同频,草木金石亦含天地之精,或可调和人身之偏。

于是,神农氏离宫阙,入荒野,踏遍三山五岳,涉尽江河湖泽。他以身为度,以心为秤,亲尝百草之滋味,辨其寒温,识其归经,欲寻济世救人之方。时人谓其“一日而遇七十毒”,然神农氏凭先天圣体与通灵之智,总能化险为夷,更将百草之性一一记于心间,此乃中医“实践先于文献”之肇始,口传心授的智慧,如星火般散落民间,待后世汇集成章。

且说这一日,神农氏行至太行南麓,见草木葱茏,藤蔓纠葛,正值仲夏,阳气旺盛,草木得暑气而繁茂,恰合“夏长”之理。他知晓此时草木性味最为充盛,正是辨药好时节,遂拨开荆棘,深入密林,未曾想,一株不起眼的带刺藤蔓,却引出一段遗落百草经的传奇……

第一卷:太行寻药记,暑气困神农

时维仲夏,火运当令,天地间暑气蒸腾,如釜中沸汤。神农氏身披赭色麻布,赤足踏在被晒得发烫的山石上,额角汗珠滚落,滴在青石上转瞬即逝。他见满山草木叶色深绿,藤蔓攀援,知是“夏属火,主心,其性炎上”,草木得火气而长势迅猛,此时茎叶之中,多含清热发散之性。

行至一处山谷,谷中湿气弥漫,与暑热交蒸,形成湿热之邪。神农氏忽觉胸闷气短,喉间似有痰涎阻滞,此乃外感暑湿,内扰脾胃之象。他暗道:“天地之气,太过则为灾,人身之气,偏盛则为病,需寻得能清暑化湿之物。”遂低头细察,见谷中多生蕨类、苇草,然性味或偏寒或偏温,尚未得中和之品。

正行间,脚下被一物牵绊,低头看时,见是一丛藤蔓,茎上遍生细密短刺,如牛毛倒竖,叶片呈掌状分裂,边缘亦有锯齿,在烈日下泛着油光。神农氏伸手欲拨开藤蔓,指尖刚触到刺,便觉一阵刺痛,低头见已划开一道细口,血珠渗出。他未在意,只道是寻常荆棘,正欲继续前行,却忽感口中有股郁热之气,随血液涌出,原本烦闷的心胸竟略有舒展。

“怪哉!”神农氏驻足,轻抚那藤蔓,“此草生於湿热之地,茎带锋芒,莫非能泄体内郁热?”他想起“阳化气,阴成形”,此草生刺,属金性,金能克木,亦能疏泄,而其生於夏火之时,却能泄热,或含阴阳制衡之理。遂摘下一片嫩叶,放于口中轻嚼,初觉味微苦,继而有涩感,舌根处却生出一丝凉意,直达下焦。

“苦能燥湿,寒能清热,涩可收敛,此草性味苦寒,归经或在膀胱、大肠,可清下焦湿热。”神农氏闭目内视,感知体内气血运行,见那股由口而入的凉意,顺任脉而下,至丹田处稍停,继而向膀胱经扩散,原本因暑湿而滞涩的气机,竟似有松动迹象。

第二卷:舌破血珠坠,热气随津行

神农氏细品此草滋味,忽觉舌尖一阵锐痛,原来叶片边缘的细齿虽小,却异常锋利,加之他舌体搅动,竟将舌面划破,一缕鲜血混入草汁,滴落在胸前的赭衣上,如红梅绽放。他正欲将此草归入“毒草”之列,伸手欲吐,却觉一股异样之感自舌底升起。

平日里,神农氏尝百草,若遇毒性猛烈者,必感心腹绞痛,或头晕目眩,需立即运功调息,或服随身所带的解毒药草。然此刻舌破流血,非但未感不适,反而觉得从咽喉至胸腹,那股因暑湿积聚的燥热之气,竟随着血液的流出而缓缓发散。他张口呼出一口气,竟带着些许腥甜之气,而胸腔之中,久郁的烦闷顿消,神清气爽之感自百会穴弥漫至四肢百骸。

“奇了!”神农氏伸手按住舌上伤口,只觉伤口虽痛,却无蔓延之势,血液亦非淋漓不止,反而是一滴一滴,恰到好处地排出。他想起“血为气之母,气为血之帅”,此草破血而不妄行,泄热而不伤正,莫非暗含“以毒攻毒”、“以偏纠偏”之理?再观此草藤蔓缠绕,如网络般纵横,茎刺外向,似有疏泄通达之象,正合“通则不痛”之意。

此时正值午后,太阳当顶,属“午未时,心火最旺”,神农氏体内阳气本与天时相应,却因山谷湿热,致阳气郁闭而化火。此草借金刺破血,以苦寒清热,竟在心火最旺之时,为郁热寻得一条出路,恰似“夏日雷雨,宣泄暑气”,暗合“五运六气”中“火郁发之”的治则。他又思:“此草生于地之阴湿,得天之暑热,却能清热,是为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阴阳相济之物。”

他摘下数片叶子,揉碎后敷在舌上伤口,只觉清凉感浸透肌腠,疼痛渐止,血亦慢慢凝结。再细察药渣,见汁液色黄,联想到“黄色入脾,脾主运化水湿”,此草或能通过调理脾胃,间接清利膀胱湿热。至此,他已明了此草之性:虽有小毒(刺能伤肤),却可入药,专清体内湿热之邪,尤其对膀胱湿热所致的小便淋漓、尿道疼痛等症,当有奇效。

第三卷:刺儿名神草,偏方藏真机

神农氏既明此草之效,便欲为其命名。他抚着茎上的尖刺,又想起舌上的伤口,笑道:“你这草儿,生得一身锋芒,初见时刺我舌破血流,却不想反帮我泄了体内郁热,当真是‘以刺为药,以痛为引’。我尝百草无数,你这‘刺’倒像是神灵点化,不如就叫你‘刺儿神草’吧!”

此名一出,忽闻林间风声簌簌,似有草木应和。神农氏知是天地灵气感应,遂将“刺儿神草”的形态、性味、功效默记于心。他虽将此草纳入药谱,却因其“带刺伤人”的特性,未将其列入主药之列,只作为“偏方”记载,备注“外用需防刺伤,内服需制其性”,并特别注明“治膀胱淋症,取鲜品捣汁,或干品煎服,需配甘草以缓其涩”,此乃“七情”理论中“相使”配伍——甘草甘温,能调和诸药,与苦寒的刺儿神草合用,可减其苦寒之性,增强清热通淋之效。

神农氏继续在山谷中观察,见此草多生于沟渠、荒地,喜湿润而耐贫瘠,虽非名贵草木,却生命力极强,恰合“贱者多寿,凡草藏道”之理。他想起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”,此时正值夏季,草叶繁茂,药效最强,若到秋季,茎叶渐枯,药性则收敛于根,可采根入药,而春季发芽时,苗叶鲜嫩,可作食疗之品。此草随四时而变,其药用部位亦应时节而取,正是“顺天应时”的采药之道。

他又取不同生长阶段的草叶品尝,发现嫩叶味较淡,涩味稍轻,老叶则苦味更重,刺也更硬。“嫩叶气清,可清上焦湿热;老叶气浊,专攻下焦郁热。”神农氏点头,此乃“药物四气五味”随生长而变的实证。他还发现,若将草茎折断,会流出少量白色汁液,此汁液接触皮肤时间久了会发痒,但若晒干后入药,此弊自除,这便是“炮制解毒”的雏形,体现了“相杀”之理——通过炮制方法,减弱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。

第四卷:淋症困山民,野药显奇功

神农氏离开太行山谷后,继续周游四方,将所尝百草之性传于各地先民。而“刺儿神草”的偏方,也随着他的足迹,在民间悄然流传。数年后,他途经淮河流域的一个村落,见许多村民面色萎黄,少气懒言,更有甚者,每日小便频数,尿道刺痛,滴沥不尽,此乃中医所言“淋症”,多因膀胱湿热所致。

村中有位老者,人称“王伯”,见神农氏相貌奇特,知非常人,遂上前哭诉:“大神啊,我这村子三年前闹了水患,之后便多人得了这‘尿淋’的怪病,小腹胀痛,尿如刀割,请了巫医作法也没用,眼看大伙儿都要被这病拖垮了!”神农氏察村民舌苔,多黄腻,脉滑数,确是湿热下注之象,又问饮食起居,知是水灾后潮湿阴冷,加之暑热未消,湿热之邪侵入人体,蕴结膀胱所致。

他想起“刺儿神草”的功效,便问村民:“可曾见过一种茎带尖刺、叶片如掌的藤蔓?”王伯想了想,点头道:“村外河边倒是有不少,我们都叫它‘拉拉藤’,放牛娃不小心碰到就会被划伤,没人敢碰它。”神农氏抚掌笑道:“此草便是‘刺儿神草’,可治尔等之症。”

遂亲自带领村民去采挖,时值初秋,正是“秋收”之际,神农氏指点众人:“取其茎叶,此时叶虽渐枯,然药性收敛,清热之力更专。采回后洗净,晒干备用,或取鲜品一把,加三碗水煎成一碗,调入少许蜂蜜,每日一剂,连服三日。”他又特别叮嘱:“此草苦寒,脾胃虚寒者需加生姜三片同煎,此乃‘寒者热之’,阴阳调和之法。”

村民半信半疑,王伯率先试药。他取鲜草煎服,当日便觉小便时疼痛稍减,次日竟能顺畅排尿,三日后果然诸症皆消。其余村民见状,纷纷效仿,不出半月,村中淋症竟一扫而空。大家对神农氏感激涕零,又对这“拉拉藤”刮目相看,从此将其视为“神草”,精心采收,妥善保存。

神农氏见偏方奏效,欣慰道:“天地生百草,各有其用,虽生于荒野,亦能济世。此草得天地湿热之气而生,反能清人体湿热之邪,正是‘以偏纠偏’,‘同气相求’之理。尔等需记住,用药如用兵,需知其性,顺其时,不可妄用。”村民们牢记在心,将“刺儿神草”的用法口口相传,成为当地治疗淋症的“祖传秘方”。

第五卷:五运辨药时,六气察性真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穿书种田: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

青枫l

剑走偏锋的大明

郁雨竹

在恋综当老六?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

肉包打狗

影视:从我的体育老师开始

暴风后的大海

抗战:我有个军火库

唐风汉月

离婚后,闺蜜的首长大哥逼我改嫁

叶梨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