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参使用与炮制的历史演变
作者李涌辉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玄参使用与炮制的历史演变,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,作者李涌辉,久久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四、清代至民国:临床配伍精细化与炮制流派争鸣
1. 温病学派的突破性应用
- 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创“增液汤”(玄参、麦冬、生地),治“阳明温病,津亏便秘”,以生玄参“启肾水以滋肠燥”,用量达一两(约30g),凸显其滋阴润燥功效,推动玄参在温热病后期养阴中的核心地位。
- 王孟英《温热经纬》用玄参配伍石膏、知母,治“温毒发斑”,强调生品“清热凉血力峻”,炮制后“滋阴力优”。
2. 炮制流派地域分化
- 江南地区:盛行“蒸玄参”,认为“九蒸九晒,黑如漆,味甘润,大补真阴”,如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用蒸玄参配伍熟地,治“肾虚骨痿”。
- 北方医家:偏好“炒玄参”或“酒玄参”,如《本草便读》记载“炒用治脾虚潮热,酒炒治经络瘀热”,体现地域用药习惯差异。
五、现代(1950年后):炮制标准化与药理验证
1. 药典与炮制规范的统一
- 《中国药典》(1963年版)收载“玄参”与“酒玄参”,规定酒炙法为“每100kg玄参,用黄酒10kg”,用于“活血散结”;2005年版新增“蒸玄参”,强调“蒸至内外漆黑,增强滋阴功效”。
- 现代炮制工艺引入量化标准,如蒸制温度(100c)、时间(2~4小时),通过hpLc监测哈巴俄苷含量变化,确保炮制质量可控。
2. 药理研究对历史炮制的验证
- 蒸制的科学依据:研究表明,蒸制后环烯醚萜类(如哈巴俄苷)含量降低约30%,但多糖含量增加15%~20%,与“蒸制去苦寒、增滋阴”的传统理论一致(多糖增强免疫与润燥作用)。
- 酒制的现代解释:酒炙可促进脂溶性成分(如肉桂酸)溶出,增强血液循环,验证“酒制行血”的合理性,临床用于血栓性疾病辅助治疗。
3. 临床应用的现代拓展
- 传统功效深化:生玄参用于急性咽炎(抗炎解热)、甲状腺结节(软坚散结);蒸玄参用于糖尿病肾病(滋阴降糖)、更年期综合征(调节内分泌)。
- 新剂型开发:玄参提取物制成口服液、注射液(如玄参苷注射液),用于高热不退、微循环障碍,突破传统饮片应用模式。
六、历史演变中的核心规律
1. 炮制目的演变:从“去毒存效”(唐代蒸制)到“药性调控”(明代酒制、蜜炙),再到“成分优化”(现代标准化炮制),体现对药物属性认知的深化。
2. 临床定位转移:从“中品补肾药”(《本经》)到“温病养阴要药”(清代),反映中医对热证病机认识从“外感寒热”到“阴虚内热”的理论发展。
3. 技术与理论互动:炮制技术的创新(如蒸、炒、酒制)始终与中医理论(归经、四气五味)相互印证,现代药理研究则架起传统经验与科学证据的桥梁。
总结
玄参的使用与炮制历史,是一部中医药物学“实践-理论-再实践”的进化史。从《神农本草经》的基原记载到《温病条辨》的养阴妙用,从《雷公炮炙论》的经验炮制到现代药典的成分质控,其演变轨迹既体现了历代医家对药物特性的探索智慧,也为当代中药炮制标准化与临床精准用药提供了深厚的历史依据。未来可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,进一步挖掘传统炮制工艺中“减毒增效”的科学内涵,推动玄参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现代化应用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